服務熱線
0755 - 2919 5095
時間:2025-09-17?????編輯:交通信號燈?????瀏覽:0

博士期間,跟著導師做了很多地鐵、綜合交通相關項目,從事地鐵行業大概10年,就說說自己上博士、參加工作以來的一些體會、反思,和業界同仁交流探討。
01 工作經歷
我博士畢業的時候已經2018年了,當時出了行業震動的“52號文”,從那時候起,地鐵市場開始收緊。正好我博士期間也做的地鐵相關研究、生產項目,我導師在這方便也有很多資源,接觸到了各個部門業主、很多實際項目。
一開始,地鐵還沒有后來那么瘋狂,屬于穩定發展,雖然超前,但是也算是“適當超前”。上世紀90年代,西安地鐵剛開始前期研究,西安的社會經濟、城市規模遠不如今天,當時很多專家認為,西安地鐵用4輛編組就夠了,后來經過多輪商討博弈、業主爭取,才勇敢地采用了6節編組。2013年的時候剛博士入學,西安地鐵通了2條線(1號線、2號線),3號線出現一些問題、進展滯后,包括后來的“奧凱電纜”事件。那時候,大家對很多項目還相對慎重,當時的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,力排眾議,上馬荒郊野外的21號線,我們都覺著不可思議,為什么在沒客流的地方修地鐵?增城那么偏,中間都是山。后來,萬慶良被查;后來,沒客流的地鐵越來越多……
地鐵大趨勢變化是在2015年,那年6月,中國發生了“A股股災”,影響巨大。為了提振經濟、推動基建,國務院在2015年9月出臺了《國務院關于調整和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制度的通知(國發〔2015〕51號)》。在“51號文”里面,對基建項目資本金比例進行了下調:
城市和交通基礎設施項目: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由25%調整為20%,港口、沿海及內河航運、機場項目由30%調整為25%,鐵路、公路項目由25%調整為20%。
就這百分之幾的調整,從這一年開始,地鐵項目逐漸出現“過度超前”的情況,各地開始卡著20%資本金比例上馬項目;緊接著,2016年,以“棚改貨幣化”為牽引,全國房地產開始新一輪發展,土地財政有了充足的動力,給地鐵供血,真的是前途一片大好。每次開評審會,地鐵行業專家都是意氣風發,表示“地鐵還能發展50年”。
但是,如此低的資本金比例,導致基建的負債隱患,也從那時候開始積累。
我所在的單位,就是2015-2018這幾年,城軌事業突飛猛進,就西北片區的省會城市,各種總體項目連續中標,每年中標金額能和鐵四院PK!每年招聘人員都大幅增長。
但是!但是!我當時在上博士,后來才發現,確實錯過幾十億。這都是后話,10年前,沒人能想到今天的情況。
也就是那一會開始,西安也開始發力。當時西安市委、市政府、地鐵公司的目標是:對標成都!
2015年,第二輪建規調整,加入了5號線二期,支持西咸新區、交大創新港;
2016年,西安一年之內完成了“2016版線網規劃”、“第三輪建設規劃”研究。這個工作量很大,我查閱了當時的文件夾,僅線網規劃項目4個月內修改方案150版左右,最密集的一天就修改了4版方案,各部門、各區縣紛紛發表意見,當時年僅28歲的我,血壓升至105~150。
那次建設規劃,步子邁得很大,初步方案準備上報280km,如果建成,就和成都差不多了。2016年底,當時還給市領導寫了材料,要去國家發改委對接。
時也運也,2017年3月,西安地鐵爆發“奧凱電纜事件”,查處了一批人,國家發改委拒絕受理西安第三輪建規上報,導致第三輪建規進度大受影響,一直拖到2019年7月才批復,而且規模從第一版的280km,被攔腰砍到150km。
到此,西安錯過了地鐵發展的很多機遇。
向上對標成都很累,但是向下對標,就會感覺好一點,其實西安不算慘。在這個過程中,國家已經察覺到“一哄而上”的問題,2017年11月,包頭地鐵被中央叫停,挖好的隧道都被填了;烏魯木齊見勢,主動把自己的隧道也填了……西北地區,地鐵建設就此放緩。
2018年7月,國家發改委發布52號文,收緊地鐵、輕軌建設。資本金比例提升到40%,而且對人口、經濟、財政收入、客流指標都有了硬性規定。
2018年7月,我入職、進入軌道領域。
其實,剛入職的時候,大家覺著,這種形勢就是一陣風,很快就會恢復以往。因此,2018、2019兩年,大家還干勁十足,蘭州、西寧、烏魯木齊、呼和浩特、銀川等城市,還有很多設計項目。除了地鐵,還做了很多輕軌、低運量、旅游軌道、市域郊等項目,希望能在下一次政策利好中,找到上報機會。
在疫情剛開始的2020、2021兩年,各地生產項目在封控時間以外,均能正常開展,而且,我在這幾年,事情還挺多,出差也多,一年到頭基本休息不了,項目都能重疊開展。
但是忙碌過程中的問題是,因為地鐵建設放緩、報批困難,很多項目都是前期研究,大部分都落不了地,常見的情況就是,做了幾版PPT,匯報1、2次,給業主交一份報告,然后項目就沒影了。情況好一點的,有個小合同,大部分情況,前期研究都是免費貢獻,沒委托、沒合同、沒進款……好在單位還有國鐵項目支撐,包括川藏線、新藏線等大型項目。
大部分城市,這幾年折騰完了,并沒有多少項目孵化成功。也可能是疫情耗盡地方財政,地鐵也確實太貴,很多城市就不太折騰地鐵了、業主也不太找我們了。2023年底,國務院發布了12個化債省份,對于地鐵這種高投資、高補貼、周期長的項目,很多地方也顯得有心無力。截止目前,很多城市的建設規劃,都在國家發改委壓著,據說,未來的政策還會繼續收緊、資本金比例會進一步提高。
最近幾年,很火的公眾號“XX吧”,揭露了很多我們行業內幕,相信各位同行都有了解。體現在日常工作中,項目明顯減少,加班少了、收入少了、成本控制更加嚴格,領導多次開會也說:這兩年,大家的工作嚴重不飽滿,形勢都看到了吧,以前吃肉,現在就得吃草、吃觀音土!得活下去!轉型勢在必行……
至此,10年,軌道行業從高峰到低谷,從一哄而上到一哄而散,從瘋狂建設到冷靜思考。
這兩年,國內軌道交通論壇的主題,也以綠色低碳、智慧化、高質量發展為主,學界也都在探索未來發展之路,國家發改委也不斷在調整政策、順應時代變化。
02 感悟總結
經過上面這些年的經歷、做很多項目、與各地方業主交流、業內各種八卦新聞,自己有一些體會,和各位行家分享,如有不當,請大家指正。
(1)發展過程的不適應性
什么是快?大干快上確實很快,短時間GDP突飛猛進,造就了一批地王、商業神話。以今天經濟下行壓力的情況反思,如果從整個過程來思考,以前不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、依賴行政命令的建設,而引起的問題,是否已經抵消了大干快上的經濟效益?
在土地財政、房地產紅利階段,尚有大批財政收入補血地鐵,眼看樓塌了以后,地鐵似乎成了城市巨大的財政負擔。曾經20%的資本金比例,確實讓很多城市短時間建設地鐵、完成了城市能級的躍遷,但是另外80%的資金,就成了日后政府債務的包袱。
其實,發改委、城軌協會均有指導意見,修建地鐵的資金不得超過城市財政收入的5%。很多情況下,為了項目有可批性,在進行財務測算時,很多經濟發展指標都偏樂觀,那個年代,我們都認為經濟、財政收入能長期保持10%的增長,因此,實際上報規模都偏大;而且,地鐵修建過程中,實際投資比工可、初設都會高出一些;在進行人口規模預測、客流預測的過程中,大部分情況也偏樂觀。
另一方面,地鐵修建是為了支撐城市規劃、土地發展、產業引入、機場高鐵站的建設、大型活動等要求,后來很多情況表明,城市規劃不及預期、人口增長不及預期的情況很多。對于產業園區來說,很多都規劃到郊區,而且園區面積又很大,接駁不方便,現在的工業企業,越來越無人化、自動化,園區看著面積大,就沒幾個人。一些重大活動,就十天半月,事情辦完了,這條線就曬太陽。而對于火車站機場來說,都有一個合適的分擔比例,火車站客流巨大,很多火車站都在城區,地鐵確實方便,機場線客流情況就不樂觀了,機場一般都很偏遠,旅客大包小包的,坐地鐵換乘好幾次,能坐飛機的商務人士還需要省錢坐地鐵?
從技術研究領域,不論是前期的線網規劃、功能、客流、線站位方案、運營組織,還是后期的建筑結構、風水電……等,各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技術把控;但是從項目、政策、建設順序來看,為了支撐所謂的城市發展軸、重點項目,超前建設一些線路,并沒有帶來實際的拉動作用,這些項目,沒有客觀分析城市發展、到底有啥客流、地方政府訴求是否真實合理、人口聚集遷移規律、地方財務與負債水平等很多問題,頗有“先建了再說”、“相(shuai)信(guo)后人智慧”意思,用了10年,把未來30年的地鐵修完了。假如,重新來一次,步子還是不是這么快,是不是會慎重考慮未來補貼負擔。
地鐵是奢侈品,得正兒八經建到要點上,不是政績工程、面子工程。或許,有的地區原本就不該修地鐵。
(2)最大的資源是政策,合理使用政策
不論是2015年的“51號文”,還是2018年的“52號文”,其政策導向截然相反,這都是特定的歷史時期出臺的應對措施。國家出臺政策,都有深遠考慮,各地方在具體執行時,又把這個解讀出很多誤區。
當年的“51號文”,是為了拉動內需、恢復經濟,對于很多城市而言,這終于是自己進入地鐵城市的機會,于是一把火上的很猛;
最近的“52號文”,或者“1302號文”,都是在限制地鐵,其實規定了很多以前沒注意、但是很合理的門檻,這就又陷入了十分低迷的時期。2003年,“81號文”規定的地鐵門檻是:GDP1000億、財政收入100億、城區人口300萬;2018年,“52號文”規定的地鐵門檻是:GDP3000億、財政收入300億、城區人口300萬。人口沒變,經濟指標增長3倍,15年內復合增長率是7.6%,參考前些年的經濟發展,這個速度適中,是一些城市自己發展慢了。
從這些年折騰看來,政策的初心是好的,實際操作缺乏長效、平穩、可持續機制,前一波的操作引發了問題,后面為了彌補這個問題又引發更多的問題。
(3)社會發展趨勢變化
胡主席時代,我們每年經濟增長10%,然后嘲笑美國、日本、歐洲,一年經濟增長才3%,衰落的不行啊。
過了幾年,我們又嘲笑東北,經濟疲軟、人口流失。
今天,這個情況輪到我們了。
前面提到“客觀規律”的問題,地鐵也一樣。曾經,我們做地鐵客流預測、財務測算,我們的理想是,經濟一直兩位數增長、人口都能按照規劃實現、地鐵開通后出行分擔率能到25%、城市規劃圖則里面的色塊能全部建成!
實際上,經濟增長率,有“追趕效應”的問題,我們經??吹剑瑢崿F城市化,英國多少年、美國多少年、中國才用了多少年,很多領域均如此。后面發展的一定更快,然而到了一定階段,都會趨于平穩。甚至因為很多必要的經歷我們遺漏、而引發的問題,導致后來還得補課。
人口,能保持都不錯了。20年前,做客流預測的時候,還是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時代,每年1%,持續了很久。考慮我國城鄉二元特點,我們很難達到歐美95%的城市化率,現在發展趨緩。
規劃,原來做線網規劃,就發現過這個問題,大部分城市,除了自己行政范圍的規劃,還有很多新區、新城、組團規劃也有自己的人口、用地規劃,加起來,人口重復計算很多,數據對應不上。好幾次開專家審查會,專家普遍認為,如果要實現我國的城市規劃,需要30億人。城市規劃里面的遠期人口,是按照人口模型、用地模型推算的規劃期內最終的規模,20年前,我們想不到城市發展會這么快,經常出現實際人口很早就超過規劃人口的情況,特別是北上廣深這些頭部城市。今天,情況變了,大部人口分達不到規劃了。
按規律辦事,其實最快。
(4)公共產品屬性,是否完全要用盈虧看
經濟、人口下行,地鐵血虧,這個事情怎么看。
如果用債務看,美國都得倒閉。
市政道路、市政設施、國鐵、城市公交也虧,這種公共產品都會虧錢,似乎大家總是把地鐵推到風口浪尖,并且把全國各個地鐵公司的運營補虧進行排名,北京虧了多少、成都虧了多少……,前些年,因為萬科發展勢頭強勁,深圳地鐵還盈利,現在也虧了,還得給萬科補血。
地鐵的屬性,首先是運人,哪怕這條線虧的一塌糊涂,但是每列車擠得上不去、車站進站排隊,這條線,就是好項目!
另外,地鐵是準公共產品,為什么是“準”,公共產品,例如公園、市政道路這些,我們沒人繳費,但是維護他們費用很高。商業產品,例如飛機,就是隨著市場、旅游淡旺季調整機票價格。
地鐵、火車、公交,始終如一的票價,有一定量的廣告收入、車站開發,介于商業、公共設施之間。最重要的是,他們承擔了重大的政治、社會責任。很多城市,地鐵一年虧幾十億,政府咬牙要補。
俗話說,火車一響,黃金萬兩。現在高鐵響了,國鐵集團負債6萬億,頂3個恒大的債務。但是他們得在,得運營,這些公共設施,是給大部分普通人,提供了均等的出行條件,國家怎么地都得補。不論寒暑、春運高峰、旅游旺季、疫情肆虐,總得有人維持社會運轉。鐵路有沒有盈利的,有,京滬高鐵。但是,西部的很多線路,就是曬太陽,一天跑20對的,比比皆是,新藏線、川藏線、滇藏線,就沒啥客流,但是面對印度侵犯藏南地區領土、美國的圍追堵截,保衛邊疆,就得上。
“你不扛槍,我不扛槍,誰保衛咱祖國,誰來保衛家”。交通系統歲月靜好,有公共交通在負重前行。
(5)與其它交通方式的選擇
我曾經問過北京的一位專家:你們北京道路那么擁堵,咋還那么多人開車?地鐵不是很發達么?專家答曰:那些其實不是擁堵,是緩行。全程時間算下來,開車依然比地鐵快。
我去了很多城市,自己也每天上下班,實際測算時間,北京專家說的沒錯。
道路擁堵,經常是車禍占了一個車道,或者紅綠燈,或者匝道合流分流,總歸能動彈,我其實自己也發現,堵車其實是心態變化了,我認為,快速路就要開時速80,堵車30,就不可接受。其實30很快了。根據我查閱很多城市居民出行距離,超過30km的不多,大部分人上下班,1小時都能到。
反觀地鐵,大部分城市軌道,地鐵A、B型車,設計時速都是80,城里車站又那么密,考慮限速、進出站加減速,平均下來,都到不了35。這還是進了地鐵車廂、開了車的情況算起,實際上我要從家出發、下電梯、從小區出門、走路去地鐵站、進站、排隊安檢、等地鐵,搞不好站臺人多,一趟都上不去,還得等一趟,到了單位那一頭,還是同樣的情況。如果全程平均,不一定比堵車快。
以前為了使項目具有可批性,進行客流分析時都考慮的相對樂觀,例如人口會繼續增長、未來用地開發成熟、很多開車的人會轉移到地鐵,實際上地鐵分擔比例到25%就已經非常好了,地鐵解決不了所有問題。大部分情況,修了地鐵,該堵車還得堵車,大型活動也得封控,極端天氣也有風險。但是以前的線網規劃,給我直觀感覺是有了地鐵,交通問題就徹底解決了,隔壁城市畫1000km,那我就要畫2000km,恨不得把所有市政道路都鋪上地鐵,實際上,有些路段的量級用公交就夠了。
(6)“一哄而上、一哄而散”的發展特征
不知道是咱的“小農思想”作祟,還是舊社會窮怕了,現在見著啥好東西都眼紅的不得了。一個新東西、又是能賺錢的肥差,瞬間就成“紅?!绷?,然后很快產能過剩,包括過去的房產、鋼鐵、新能源汽車、光伏、垃圾焚燒等。
這里面,存在過度超前、大干快上、政績工程等問題。似乎城市發達與否,必須得有個地鐵?觀今宜鑒古,如果從產能過剩的行業歷史規律看,這10年基本就把以后地鐵的都修完了。如果行業發展黃金期都只有10年的話,也不太符合可持續發展、高質量發展的初衷。
除了規模大,咱國家的地鐵也確實豪華,我去澳大利亞留學、去歐洲旅游發現,他們的地鐵/輕軌/有軌電車,感覺破破爛爛的,車廂看著也舊,座椅的漆都掉了,站臺的磚都不平,一方面,他們地鐵比咱們歷史長,另一方面,交通工具就是要回歸交通功能,不是豪華會所。
03 以后的路
(1)不回避問題,準備戰斗
曾經,用基建帶動經濟,類似房地產、土地財政,短時間經濟發展確實很快,其中帶來的債務問題沒有得到重視。
曾經,華為面臨美國的技術制裁,咬牙硬上,堅持研發。華為有沒有問題,有,傳聞的當年IBM給華為提出十大診斷,讓任正非都很為難,這個段子真實情況無法考證,但是這個過程中,肯定是壯士斷腕般的改革。
問題一直在著,不處理,閉著眼睛學鴕鳥,問題不會消失,以后問題更大。
社會、經濟發展,都有周期,似乎,地鐵也到了一個瓶頸、并且涌現出很多問題的階段了。
行業既然發展到這個地步,房子、高速、高鐵、地鐵……也基本修差不多了,從發展規律看,以后肯定用不了這么多工程局、設計院了,肯定會有,但是數量會減少。傳統行業的兼并、裁撤,無法避免,國家對這塊的投資,也會越來越少。以后我工作都成問題了,咋弄。
首先是思路。2023年,有次去呼和浩特出差,內蒙地廣人稀,很多機場客流太少,入不敷出,怎么辦。有位領導提出新思路:既然沒客流,把機場拆了也是浪費資源,不如轉變思路,做個“飛機墳場”,把老破舊的飛機,運到這,回收、拆解、處理。我一聽,豁然開朗,讓我想起最近幾年,出生率下降,同時老齡化提升,幼兒園就地改造養老院。
尋找有效需求。我本科是土木,后來學交通。我當時最樸素的想法就是:基礎設施,一定會修滿,但是,人總會出行,只要人類還在,就一定有出行,因此,交通,是永恒的。設施,只是交通的一部分。現在,從本專業來說,軌道物流、靈活編組、既有線改造、智慧車站、地下空間監測、低碳減排……都是探索的方向。
(2)戰略性新興產業(戰新產業)
說這塊內容以前,我先說個歷史案例,具有參考價值,是我原來在一次直播里面,專門聊過的“馬糞危機”。18、19世紀,歐洲各大城市里,都靠馬車運輸,馬就要產生馬糞、馬尿,搞的街道臭氣熏天,很多專家預測,如果這樣繼續下去,1940年代,倫敦、巴黎將淹沒在3米厚的馬糞中,各個國家也組織專家研究,怎么消除馬糞危機,但是城市要運輸、運輸只能靠馬拉車、馬必然產生馬糞,這個問題就是無解。
后來,20世紀初,馬糞危機迎刃而解——汽車出現了。
包括現在的垃圾問題,以前垃圾很多、填埋場很快就滿了,現在垃圾焚燒技術發展很快,垃圾焚燒廠產能過剩,垃圾都不夠燒了。
老問題既然存在,無法解決,說明用老套路就沒用,必須找到新路徑。
2024年4月,我配合鐵建總部,各個二級單位幾十號人,在北京集中辦公1個月,完成了企業戰新產業轉型研究。這次研究定的總體基調是:傳統產業守正創新,戰新產業創新發展,未來產業謀篇布局。
這里面,未來存在潛在增長點的、比較靠譜的、近期能實現的,就是戰新產業。早在2018年10月,國家統計局發布第23號令:《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(2018)》,對戰新產業門類寫得非常詳細,光目錄就140多頁,還是五號字。這個目錄我大概翻了一下,各行各業都有涵蓋,稍微有點遠見的企業,如果2018年開始布局,趁那會資金還有富余,積累5、6年,也應該有個模樣,至少在經濟下行時代能頂住。但是對于央國企來說,存在“船大難掉頭”的問題,體系太龐大了,傳統產業根深蒂固,轉型確實有些困難。我們也正在通過戰新產業上下游合作、跨行業合作、企業內部機構改革來探索出路。
如果說,今天的經濟問題,是當年的馬糞問題,那么戰新產業,可能就是解決問題的“汽車”,但革命尚未成功。
(3)克服熵增,有效提升
大家為什么感覺生活會越來越累?
我們用的書桌、家里衛生、衣柜……如果不常打掃清理,會越來越亂;
我們的電腦桌面、硬盤文件……如果不經常整理歸類,桌面就會放不下、C盤圖標就會變成紅色、文件就會經常找不見。
可能自己也覺著沒干什么,但是這個東西就是越來越亂,是我邋遢嗎?這不完全是我們的錯,這是自然規律,這就是“熵增”,說白了,一個封閉系統,如果沒有外力干預,會越來越亂、越來越無序,亂到不能再亂,就是“最大熵”。
“熵增”和我們有啥關系?
體制流程。在事業編、央國企的朋友,應該很有感觸,無紙化、OM、流程,其實蠻復雜。上面有個思路,流程就要完善;有個別破壞規則的不良情況,流程就要全方位打補丁。最后的結果就是,流程一直在“加法”,并沒有精簡。
娃上學。課改、高考改革、家長群很多任務、課外輔導、招生政策、學區劃分、鎖區政策……似乎每年都有新名堂,家長、老師、學生都累,教育局領導自己也委屈。20多年前我上學的時候,哪有這些玩意,教育水平因為這些新政策提升了多少?
地鐵車輛設備。車輛廠商、設備廠商,都想把自己研發的設備放到車上,例如,我這個信號系統很好、你這個安全系統好、他這個通風系統好……最后加了一堆,導致車輛重量越來越重、能耗增加,實際上,有些設備功能冗余很多。
一直在打補丁,只加不減,一直在同一個水平打轉,機構、流程、制度越來越繁瑣臃腫。現在常規的設計任務少了,雖然沒有整裝項目,但是實際上每天很忙,填表、文件、材料、審查、審計、精細化管理,名堂多得很,那忙的啥?
說了一些熵增的問題,什么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模式?
我說一個工業革命案例。英國光榮革命以后,資本主義發展迅猛,紡織業是重要支柱之一。1733年,飛梭發明、提高了織布速度,但紡紗的速度跟不上;1764年,珍妮紡紗機、卷軸紡紗機、走錠精紡機發明,紡紗速度提高,但是飛梭織布速度又慢了;于是1785年水利織布機發明,織布速度進一步提高;織布、紡紗的效率高了,人力、手工的生產效率又跟不上了,1785年以后,瓦特蒸汽機大規模使用在紡織業,全面提升紡織產業效率,進入工業時代。
雖然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200多年了,但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。要克服熵增,要尋找有效需求,把資源投放到提升產能效率的地方,對前面的工作是不是有改進,而不是低水平折騰。前面說到的馬糞危機,假如,我們把精力放在“馬”、“馬車”上面,哪有精力研發汽車?
以后的提升是哪些方面,雖然地鐵快修完了,但是另一方面,我國50多個城市有一萬多公里的軌道,能干的事情很多。
04 個人提升
說了一堆,我們自己怎么辦。雖然時代的沙子砸到我們了,但是日子還得過,問題繞不開,橫豎都得上,面對問題,繼續戰斗。
基建飽和了、地鐵也修差不多了,設計院、工程局的數量減少是必然趨勢,但是一定會有,只是恢復到一個正常、平穩的水平。我在澳大利亞的時候,他們基建其實早都飽和了,但是也有咨詢公司、設計機構。既然這樣,我們能不能讓自己的能力,留在這個行業,例如,前10%、20%?自己有沒有突出的,甚至不可替代的能力,或者多個能力的結合。7月份我去銀川出差,一位業主老兄明確給我說:你要考慮如果沒有這個單位平臺,你還能干啥!
既然前面提到戰新產業,這就是指揮棒,是以后的方向,是自己學習、提升的方向。其實結合自己行業來說,數字化、可視化、智能化的發展已成為共識,利用AI給自己的專業賦能提升。我現在看到很多交通專業設計院招聘,技術要求和10年前相比已經有顯著差異,除了TransCAD、Vissim等傳統技術,還要求對數據爬蟲、復雜網絡Gephi/networkx、數據分析Pandas、數據可視化Geopandas、深度學習sklearn/pytorch/tensorflow有深入了解;然后ArcGIS也落伍了,要會ArcGIS Pro;兩年前做渲染,還是Enscape,這沒多久就D5了。
我也看過很多就業發展報告,一邊是幾百萬畢業生沒工作,一邊是核心崗位、關鍵崗位缺人,所謂“結構性失業”。這個原因很多,包括高校的教育理念、教育內容跟不上要求、供需不匹配、個人糊里糊涂混日子等,過去,我們踩在風口、吃著紅利、躺賺,感覺日子很容易?,F在日子沒有那么容易,以前慣了很多毛病,現在都得適應。
05 總結
辜鴻鳴曾經指導我們:“我的辮子在頭上,大家的辮子在心里”!
當年清朝八旗兵端著大刀騎著馬,用著努爾哈赤的陣型,沖向英法聯軍的炮火,死傷無數,還喊著“祖宗成法不可變”。
既然現在已經到了“百年未有大變局”,怎么剪掉“心中的辮子”。不論是中美貿易戰,還是國內經濟、基建行業下行,每代人都有自己的“上甘嶺”,今天面臨的戰爭,和100年前比,只是形式不一樣。
具體到自己的領域,對交通的認識、技術更新、科研創新、工作方法、項目組織、流程機制,有多少要更新的?我們用的東西、思考方式,對付新形勢、新問題,和清軍打鴉片戰爭,有啥區別?
其實,社會經濟、基建行業,都有周期、發展規律,上世紀90年代,國企改革,也是大批群眾下崗,我聽老領導講,那會我們單位也面臨揭不開鍋的情況。這個就類似游戲打怪升級,這一關過了,就升級,過不了,游戲結束。
最后回到主題,基建是交通的一部分,交通包含的東西很多,基建做完了,還有很多事情要做。只要人類還在,就永遠需要交通,哪怕是流浪地球,都需要交通設施搬石頭。交通行業永遠會存在,存在的方式不一樣,昨天是馬車、蒸汽車,今天是飛機、高鐵、地鐵、小汽車,明天是星際旅行、空中汽車、真空管道、深地運輸、甚至是量子傳輸……除了基建,還有運營、維護、更新……
交通形勢的變化,需要我們行業、單位、個人不斷的與時俱進、積極適應、擁抱未來!
作者簡介:李巖輝,本科-碩士就讀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土木工程,博士就讀于長安大學交通工程,昆士蘭大學訪問學者?,F就職于中鐵一院,高級工程師,長安大學校外碩士導師。